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1张


原文标题:《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作者:黄钟军,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郑心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片观点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特定背景下的人生格斗奋斗


谁也没有预料到王宝强此前因为导演作品被诟病后,竟然潜心创作出现实表现出色的现实主义光彩的导演作品。


六年沉浮,2023年暑期档,王宝强再次以导演身份携新片《八角笼中》回归观众视野。与他以往影片的喜剧路线不同,作为一部扎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非传统体育类型电影,《八角笼中》取材于“大凉山格斗孤儿”的真实新闻事件,讲述了“污点”格斗冠军向腾辉重操旧业,训练大泷山“边缘”少年参加格斗比赛的故事。


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2张


影片从“草根”视角出发,以双重叙事实现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一是基于真实事件展示我国脱贫攻坚战开始之前的时代前景,不粉饰贫苦环境的“八角笼”也不夸大奋斗希望的“金腰带”,而是相对客观地为影片叙事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与王宝强真实的人生经历形成影片内外的互文。


二是训练场上八角笼中的格斗故事,在体育类型片的框架下,讲述身处“边缘”的“野草”少年们依靠努力格斗“逆天改命”的奇迹,同时聚焦于向腾辉在自己人生的“八角笼”中努力挣脱束缚,呈现昔日格斗冠军在救赎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拯救的过程。


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3张


真实事件奠定现实主义根基


《八角笼中》是基于“大凉山格斗孤儿”创作的电影,事件的真实性加之其本身所包含的贫困、留守儿童等社会议题,奠定了影片的现实主义基调。


2017年,事件曾一度在互联网等多个场域中受到关注,但由于闭塞的生活环境、有限的教育资源等客观环境的限制,让他们很难挣脱“失语者”的命运。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加之新闻要素的一再反转,导致大众始终没有对其形成清晰的认知。而此次的影视化呈现则再度将社会现实拉至公众眼前,触发观影大众的现实思考。


正所谓“对现实素材的改编效果强烈依赖创作者对原型事件的处理手法”。


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4张


面对这个生发于底层的事件,新闻素材式的呈现难免会带有媒体式的精英主义印记,但王宝强的“草根”出身和习武经历,却让他在面对格斗少年时,能够保持更深刻的共情力。加之亲身深入的实地采访与考察,让他拥有了“底层写作”的书写立场,可以更生动地呈现出八角笼中底层个体的喜怒悲欢。


创作过程中,王宝强以在场的个人记忆和生命体验,深度挖掘出事件人物身上深印的生活纹理与人性褶皱,让一批来自山区的非职业演员进行“边缘”“草根”“底层”人物的集体性剖白,与他们一起完成了多数电影中不曾实现的主体性在场,从而实现独特的叙事效果。


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5张


曾经,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前,格斗俱乐部对于大凉山部分地区无路可走的“边缘”少年而言,就是生存的稻草。如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当向腾辉俱乐部的格斗少年们发现跟着他练格斗能吃饱、能洗澡、能睡软床时,就“像野狗咬着骨头,打死也不肯松口”,他们必须用身体上的奋力一搏换取满足温饱的可能性。


从向腾辉原型人物恩波在路演活动中的那句“衷心感谢剧组,你们的努力让世界,让格斗场和格斗场外的人都了解到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八角笼中》实现了用电影艺术的手法再造、重构“格斗孤儿”事件的银幕呈现,为这一真实事件中的人物搭建起了命运的呈现舞台。


类型叙事拓展影片内容张力


《八角笼中》在直面真实事件,完成内核延展与升华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了类型电影策略。影片充分把握事件本身蕴含的多元要素与价值判断,同时借用体育类型电影的外壳,融合电影艺术的创作要求,对教练恩波和格斗少年们进行了大胆的再创造,实现了底层人物的“群像式”表达。


一方面,影片遵循传统体育电影的叙事策略,将八角笼中一场接一场的格斗比赛作为串联故事的主轴,通过对训练场和比赛现场上格斗少年表现的重现和艺术加工,给予观众直观的在场性体验,完成现实与艺术创作的耦合,并将大泷山少年面对格斗的态度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奋勇拼搏、百折不挠等精神内涵勾连在一起。同时,相较于大多数运动而言,格斗比赛中的创伤更加容易发生。影片将赛场上的血泪与重击,训练时极限的疲惫,足疗店脱下鞋子后脚面的满目伤痕等残酷的事实,以具象化的方式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形成一种“崇高”式的审美感知,让观众在接收到明显心理疼痛的同时,也与角色产生直接的情感共振。


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6张


另一方面,《八角笼中》并未局限于体育类型之中。影片的叙事焦点除了展现格斗少年征服竞技场和命运的八角笼外,还具有强烈的个人观照,能够同时聚焦于向腾辉这一个体,以具体事件呈现出他英雄主义式的升华与自我救赎。电影将个体意志的沉浮与运动场上的胜负编织进两代人的情感与祈愿中,向腾辉在帮助格斗少年冲破八角笼时,也完成了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7张


整体而言,影片经由王宝强“草根”式的创作解码和类型化的精巧编码后,呈现为可供中国电影市场传播的现实主义体育类型电影文本,在聚焦留守少年生存困境的同时,彰显出强烈的人文关照和深度思考,直接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在此意义上看,《八角笼中》似是王宝强“触底反击”之作,毕竟前期作品让王宝强背负了太多骂名。但也需注意的是,《八角笼中》虽精心打磨多年,这并不能就此掩盖或抵消它的缺陷,其中的细节失真与理想主义色彩仍是作者需要突破的创作“八角笼”。


评《八角笼中》: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突围  第8张


向腾辉扮演着大山孩子救赎者的角色:将他们带上比赛的舞台,让他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担忧,虽然曾中途退场,但最终还是回过头来与孩子们并肩作战,帮助苏木恢复健康重返战场,最终赢得冠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向腾辉这个人物的背景铺垫不够,稍显单薄,其次影片对于一些细节交代不足,如:向腾辉是怎样搭建起教育课堂的?他凭借什么养活这么多孩子的?以致于影片在观感和逻辑上稍显突兀、牵强。最后,节目访谈的设置则呈现出影片另一面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污蔑”与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后,真的会有一场节目访谈来让被网暴者面向所有人自证清白吗?真的会有一群愿意沉静下来听你缓缓道来事件缘由的观众吗?


因此,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现实困境的想象性解决”的嫌疑。


但总体而言,《八角笼中》依然是王宝强带着激情与真诚创作并经过一番沉淀的作品。对此,我们对于影片的鼓励与支持不仅是对中国电影人创作出更多优质艺术佳作的期待,更是对中国电影深入更多社会现实、展露更多人文关怀的美好希冀。


文/黄钟军 郑心怡